2016 PAPER LECTURE IN TAIPEI 在2016/10/28與樹火紙博物館合作舉辦講座,當時在講座上介紹三款適合活版印刷使用的紙,一併收錄到網站上來。
100%的楮樹皮纖維製作,採用傳統抄紙方法生產,低溫烘乾與無添加劑,自然無酸且存放年限長,故也被用於故宮畫作的修復用途。在水墨作畫方面,因其纖維吸水的特性,在飛白的部分具有奇佳的效果。
目前已屬於絕版品,以傳統楮皮宣紙為基底,以網版印刷上亞洲傳統的紋樣染色,距離抄造出來的時間已約有30年以上,埔里中性的水質對於紙張保存的條件可見一般。
別名鳳梨宣 / 菠蘿宣 因使用鳳梨葉纖維得名,混合了竹漿或草漿加上麥桿纖維,除了在多次渲染不易造成破損以外,微鹼性的體質在修復紙質文物具有中和酸性的效果。書法畫家張大千曾在作品:「仿徐青藤墨荷」-1979 以:「滑能註毫,凝能發墨,直與元明以來爭勝。」來稱讚鳳梨宣的特色。
有別於來自日本越前的稻禾,台灣的長春棉紙,把農田中打穀後的稻殼,藉由抄紙時不規則的散落於紙漿內。與稻梗一段一段的感覺不同,在視覺上像是米飯上灑落稻殼,看著似乎讓紙變得更香了呢!
花布又稱被單布或花仔布,一種台灣的傳統印花,以植物纖維作為抄紙的基底,結合傳統版印工藝,使用了十個版分色印製,製作的難度高與工時長,除了逐漸快失傳以外,現在也僅有春節前會少量生產的限定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