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是由設計、紙、與印刷三者之間,彼此理解並充分溝通後,取得一個微妙平衡點而被創造出來的。
換句話說,在追求完美的作品路上,事前對於紙張的理解,印刷技術的知識掌握,如何與設計的創意相互融合,是最大的課題。

展覽內容將以探究科學的驗證方法「控制變因」,將設計、紙、印刷互為固定的「不變變因」,再將其中一者作為改變的「控制變因」,帶觀眾探究在不同的紙張上,若維持印刷條件與設計內容,最後作品會有何種細緻維妙的變化?也同時革新印刷術是一門科學,而不只是過往的經驗理論的傳統思維。


看展亮點

➜台灣的紙

現場印刷品皆使用由台灣自主研發製造的台灣之紙,經過油墨印刷後在紙面能呈現各種不同效果,並以顯微鏡拍攝紙張表面,帶各位從科學層面了解何謂無塗佈紙(道林紙)以及重塗佈紙(通稱銅版紙)的差異,以及介於兩者特性之間並且受到書店文人愛用的「輕塗紙」,所展現的獨特氛圍。

➜台灣設計力

從國慶主視覺到台灣紙樣的創新,台灣設計師始終保持堅毅的戰鬥力,並持續的保持客觀且多元的學習能力,嘗試在傳統與革新天秤的兩端提出理想的解決方案。

➜屬於台灣的展覽

在各行各業的進口項目,總是比起國產來的優越許多,過去常見令眼睛為之一亮的各種進口紙展覽,如今在台灣以市場的使用經驗作為示範開端,接著重新定義紙樣本作為台灣設計師、紙商與印刷廠之間溝通的良善工具,最後以直觀的方式延伸成為展覽,並傳達紙張作為文化載體根基的重要性,希望能帶給各位一種踏實的感動,讓台灣的文化有更好的發展基礎。


展覽統籌
負責人鄭宗杰:「很多人形塑我為力圖扭轉的二代,但其實我只是放手讓專業的人來而已。」從紙樣書的設計到攝影,然後到展覽的成形,沒有一件是按部就班計畫好的,但遇到了一群很棒的人,很有意思的事自然就會發生了!

恆成紙業 / Auspic Paper 創立於1977年,為台灣出版與印刷製作負任「選紙人」角色進入了不惑。
從世界各地到台灣國產、從細膩獨特到平實質樸,我們重新思索這張乘載無數文化、藝術與設計創作的載具,如何成為開啟世界想像的切入口,不僅是知識與美學的傳送門,也重新呈現紙張背後所隱含的價值與歷史意義。一張空白的紙代表無限的可能性,我們期待更多豐沛的創作、期待將這些可能穿越時空地長久保存,從一張紙重新開啟對世界的想像。

視覺統籌
設計師葉忠宜:「我想做ㄎㄧㄤ的設計,ㄎㄧㄤ得有道理!」這次合作依舊挑戰傳統紙樣的所有底線,來來回回的過程像是戰鬥,但對葉忠宜來說沒有第二條路的選擇,因為該做的只有做到最好,如此而已。

畢業於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現為平面設計工作室「卵形oval-graphic」負責人、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統籌製作字體設計專業雜誌《TYPOGRAPHY字誌》至今,並與城邦臉譜出版社共同策畫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陸續引進國外平面設計經典/實用著作,目前已出版有《圖解歐文字體排印學》、《文字排印設計系統》、《Emil Ruder:本質》。

時間|2018/10/27(六)- 2018/11/04(日)
10/29(一)為每月公休日,最終日展出至19:00
地點|朋 丁 pon ding 2樓 ( http://pon-ding.com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