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用於包裝的新可能性?」

以往台灣在白色卡紙的選擇,除了親民好用的銅西卡以外,有預算的客戶通常會選擇直上瑞典壹級卡,雖然這幾支不同等級的卡紙雖然相較之下並不公平,但也因為其各有優缺點及價格的落差也是大家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討論話題。

不過這讓我反思一件事情,難道卡紙除了四色印刷與燙金以外,沒有其他新的做法了嗎?我想這時候「新浪厚卡 / Snoble」的出現,是機緣,也是巧合吧。

別於同類型紙品的銅版光澤,表面的微量塗㳍意味著像當初統一出版業的銅版紙市場的喜好轉換,印刷後多了數種層次與風韻以外,紙張具有些許纖維感的蓬鬆結構,或許可以進而嘗試將「凸版印刷」,或是以複合加工嘗試在包裝結構進行創新。

除了本身紙張的挺度應該有SBS紙漿的水準,對應壓凹凸的加工對於紙張的考驗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以外,我注意到一個特性是在於包裝成型後,原本其他紙在同樣結構都會有些微的翹曲部分,在Snoble上只要簡單的順一下折角後,就會異常的平整,這也是這張紙最讓我驚奇的一部分,可以參考比較後面的兩張照片。

一直以來紙板類型的紙總是離不開印刷,除了在顏色表現斤斤計較,燙金與軋型成為包裝盒前還得經過不少考驗,筆者很喜歡講一句話:「紙本身是無罪的,端看人如何去使用它。」話中的含義其實代表了紙張無關價格高低,品牌大小,不同用途與不同價格的紙,都各自有它們存在的意義,適度了解紙的特性,盡可能的思考紙張在不同層面能夠延伸的可能性,我想這就是能夠善用一張紙的基礎概念吧。